至此,2003年出版《記錄與考證:日中邦交正常化、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談判》引起老壹代學者發現外務省篡改外交記錄的風波平息或不了了之了。所謂“平息”,是指參加中日邦交正常化談判的日本外交官本人通過口述史釆訪重現於社會視野,他們提供的符合歷史邏輯和學術期待的“外交證言”重建了人們對於“歷史真相”的信心;所謂“不了了之”,是指雖然外務省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篡改”外交記錄,但退休外交官的非官非民、亦官亦民“兩義性”身份使得他們的歷史證言能夠化解國家的權威性危機——至少被追究的問題已經不再被“問題化”了。而化解國家的權威性危機的原理,在於口述史釆訪及其壹體化的學術出版使得退休外交官的歷史在場權威性可視化,這與矢吹晉寫作所呈現的中國權威性構成了對話和競爭。並且,釆訪的現場性可視化也使得新生代學者能夠借用歷史在場者的權威性,實現自身學術的實證性增殖以及對老壹代學者的權威性超越。
日本表示謙遜反省而中國表示慷慨寬恕的“正常化”友好關系,演變為顯在化、固定化的民族主義立場對抗,當然首先是政治、外交遭遇的挑戰,但其實更意味著深層的文化危機——傳統的“友好論”作為中日關系的價值觀和知識範式失效了,這是嚴峻的學術課題。而就是在小泉首相堅持參拜靖國神社的沖鋒姿態與中國政府的憤怒譴責形成政治對抗儼然無解的時候,日本的學術出版做出果敢的專業應對,民間地位的巖波書店罕見地刊布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締結和平友好條約兩次談判的日本官方外交記錄。該書由時任巖波書店學術書編輯部主任的馬場公彥策劃,以東京大學石井明教授為代表的兩名日本學者、壹名在日的中國學者、壹名中國學者共同編輯,2003年8月出版,題為《記錄與考證:日中邦交正常化、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談判》,其內容包括: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保存、基於2001年4月實施的《關於行政機關保有信息公開的法律》(信息公開法)而解禁開示的兩次外交談判記錄,雙方談判參加者和歷史見證者的回憶或訪談錄,以及四位編者的專題研究論文。在隱喻化為“歷史認識”沖突的“戰爭責任問題”已經激起民族情緒對抗的輿論環境下,日本的學術出版釆取組織兩國學者合作、把政府外交置於實證歷史審查地位的行動,學術獨立、出版自由、知識對話的批判立場、思想尊嚴和專業理性得到彰顯,直觀上就構成了對現實中日關系危機的回應。
進入21世紀,戰後處理的“歷史遺留問題”導致中日關系陷入危機。日本的出版人和學者利用“信息公開法”實施的機遇編輯刊布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和平友好條約兩次談判的外交記錄,有學者從中發現相關內容被刪改,中日關系問題開始得到實證歷史學分析;之後,壹批青年學者組織大規模的外交口述史采訪,形成戰後中日關系史料和研究成果的出版繁榮期。這種學術出版努力推動可持續知識對話,在追究中日關系危機原理以期有益於歷史和解的方向上開辟了新的國際傳播空間。
所謂中日關系的“脫正常化”而“危機化”,從新近印象的深刻性、沖擊反應的劇烈性而言,似乎當指2012年9月發生的日本政府否認存在“擱置釣魚島爭議”共識而釆取“國有化購島”契約措施之重大事變。擱置“釣魚島問題”是中日之間達成的有待於繼續交涉的戰後處理過程中協議,日本單方面否認協議之異動事實上是單方面改變現狀謀略的壹部分,所以觸發了空前長期化的高層互訪斷絕、海防前線對峙、民族情緒對抗等中日關系危機事態。不過,早在2001年4月日本產生“公約”參拜靖國神社的小泉純壹郎首相之後,中日關系就曾經形成了因其不顧中國抗議而每年厲行參拜導致首腦互訪機制癱瘓多年的“小泉冰川期”——此前,發生“歷史問題”之類沖突,總是作為侵略戰爭加害者的日本以某種妥協姿態化解僵局;但小泉當政後壹改照顧鄰國反應的慣例,堅持進攻性參拜而無懼色、不動搖,任中國抗議、憤怒,中日關系就形成尷尬無解、難料所終的政治對抗性危機結構了。2006年10月,繼任首相安倍晉三做出疑似終結“小泉冰川期”的“參拜與否就是不說”曖昧承諾,使其得以訪華而成就轟動壹時的“破冰之旅”。但令人意外的是,乘2012年“釣魚島危機”再次當選自民黨總裁並經國會選舉取代民主黨而再次執政的安倍首相,不僅在領土問題上堅持強硬姿態,竟還唾棄前言公然參拜靖國神社,造成了中日關系危機更加深重化的“安倍冰川期”——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罕見地指名譴責安倍“虛偽性暴露無遺”,強調“中國人民不歡迎他,中國領導人也不可能同他對話”①,人民日報社子報評論甚至斥安倍為“小醜”②。總之,從小泉到安倍,日本的對華政策有著壹致對抗的連續性和越發大膽的謀略性,中日關系反復呈現實質問題無解、正常復位困難的危機化特征。對此,日本學者認為已經發生“結構轉換”,提出了“危險的新時代”③“新的對抗時代”④概念。
壹、刊布外交檔案:思想、知識、方法的原點確認
從2003年作為巖波書店編輯策劃出版《記錄與考證:日中邦交正常化、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談判》,到2015年作為學者在中國出版《戰後日本人的中國觀》譯本,作為日本學術出版的代表性人物,馬場公彥壹直期待、推動中日兩國的知識對話,不斷開辟著可持續知識對話的中日關系空間。新時代的中日關系需要中國的學術、出版具有相應的知識生產能力和國際傳播主體性,這種能力對稱和主體性平衡決定信息化時代國家間政治的正常和對等。
比較於日本的戰後中日關系研究學術史,新生代學者的最明顯特征就是不再執著於與中國的“關系”,從代表性學者的論著題目就可以看出不存在“關系”二字,這象征性地宣告了“關系”史的消失,取而代之是政治史、觀念史的崛起。在這種意義上,毛裏和子的《日中關系——從戰後到新時代》雖然題為“關系”,但事實上並未特別著力於利用新史料進行“關系”史的知識生產,而是更多地引用學者主張、大眾輿論以及觀察“民族主義顯著化”等象征對抗現象所形成的關於中日“關系結構”的國際政治論,所以書中提醒中國人不要通過“侵略國家”的眼鏡而要“即使不喜歡”也必須“客觀地”看待“實際存在的日本”,特別強調建立中日“危機管理機制”,有著鮮明的現實主義政治學基調。?也就是說,《日中關系——從戰後到新時代》正可謂“關系”史消失的過渡性著作,其後新生代的戰後中日關系史研究則轉型為政治史、觀念史了。
近幾年來,研究戰後日本人中國觀的馬場公彥不僅成為日本的學術新星,其論著在中國也受到好評並被翻譯出版;他頻繁演講於中國學術論壇,發表漢語論文,甚至是新聞報刊深度專訪的對象,堪稱中日關系遭遇危機以來維系學術文化交流的重要標誌性人物。
至此,2003年出版《記錄與考證:日中邦交正常化、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談判》引起老壹代學者發現外務省篡改外交記錄的風波平息或不了了之了。所謂“平息”,是指參加中日邦交正常化談判的日本外交官本人通過口述史釆訪重現於社會視野,他們提供的符合歷史邏輯和學術期待的“外交證言”重建了人們對於“歷史真相”的信心;所謂“不了了之”,是指雖然外務省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篡改”外交記錄,但退休外交官的非官非民、亦官亦民“兩義性”身份使得他們的歷史證言能夠化解國家的權威性危機——至少被追究的問題已經不再被“問題化”了。而化解國家的權威性危機的原理,在於口述史釆訪及其壹體化的學術出版使得退休外交官的歷史在場權威性可視化,這與矢吹晉寫作所呈現的中國權威性構成了對話和競爭。並且,釆訪的現場性可視化也使得新生代學者能夠借用歷史在場者的權威性,實現自身學術的實證性增殖以及對老壹代學者的權威性超越。
戰後日本標榜自己處於西方民主國家陣營,其民主主義進化潮流之壹是解禁政府檔案以供學術研究、國民利用的信息公開,使政府檔案作為公共財產能夠被主權者國民掌握用作監督政府、解明真相、維護個人權利和辯證國家利益的工具,這種“國民知情權”機制對政府壟斷信息、密室決策構成了挑戰。美國有所謂“民主外交”的傳統,基於信息公開相關法律,其外交檔案在30年以內公開。日本仿效美國,外務省從1970年代開始在外交史料館自主解禁戰後外交檔案;2001年4月“信息公開法”實施以後,國民可以申請要求外務省開示檔案;而2009年9月上臺的民主黨政權通過追究自民黨政權時期與美國訂有向日本運入核武器的“密約”問題,推行原則上公開全部30年以上的外交檔案,即確立了所謂“30年規則”。解禁檔案由外交史料館向讀者提供實物調閱服務,並編纂成以年為序的《日本外交文書》刊行。在戰後日本出版史上,學者編輯的外交史料基本上限於即時公開的非秘密文件和新聞報刊資料,集大成者如中野好夫編《戰後資料沖繩》(日本評論社1969年)、石川忠雄等編《戰後資料日中關系》(日本評論社1970年)、竹內實編《日中邦交基本文獻集》(蒼蒼社1993年)等。而巖波書店和相關學者利用“信息公開法”實施這壹國民信息主權開始得到法律保障的歷史轉折機會,打破官方機構編纂、刊行政府檔案的權威壟斷地位,以刊布現實關心度最高的中日外交談判記錄這種牽動新聞神經、鼓舞實證學術的行動,銘記了國民獲得信息解放的新時代意義:政府放棄信息獨占權而接受知識生產和輿論擴大再生產規範的歷史審查。 有日本學者指出:壹直到1980年代,日本沒有條件根據外交記錄進行戰後中日關系的實證歷史學分析,長期流行著新聞記者觀點的敘事或政治學手法的推論;1990年代有所改觀,但重大變化發生在基於“信息公開法”解禁邦交正常化、和平友好條約談判時期的外交文件之後。⑤新聞觀察敘事容易受信息控制權力者的誘導,政治學推論更失去過程實證根據,都不能構成真正意義的知識生產;而實證歷史研究的資料條件不具備導致知識生產荒廢的可能,知識短缺則使社會失去公共思想資源。所謂知識生產和輿論擴大再生產規範的歷史審查,就是明確知識方法的實證條件規範、思想方法的知識前提規範,即有了規範的知識生產、輿論擴大再生產,才可能對政府行為做出有獨立思想權威性的判斷和評價。《記錄與考證:日中邦交正常化、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談判》的出版正是“靖國神社問題”把中日關系推向政治對抗懸崖、日本民意調查的反感中國指標也超過半數而陡然攀升之際,編者表明了以本書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25周年的繼承性和解立場,指出邦交正常化聯合聲明是為“起點”即歷史和解的長期過程性,強調了談判記錄顯示當前兩國爭執的“問題”在談判時就已經成為“論爭點”的事實,並談到由於條件限制而不能“對照中國方面同壹記錄文件加以註釋”的遺憾。⑥這種編者前言與談判記錄、歷史證言、研究論文三部分構成作為壹種相互砥礪的國際知識對話,確認了思想、知識、方法的原點;而確認原點是為了對話的可持續性——共同作業、收集雙方資料並期待中國檔案解密、從共有史料導向共同研究,這種以學術出版為引擎的跨國知識生產和價值共識機制,在追究國家間政治危機原理、推進歷史和解的方向上開辟了新的中日關系空間。
所謂“關系”史研究,理想的狀況是利用雙方的史料,在厘定“戰後”原點——交戰國應該首先進行清算戰爭責任、處置領土問題、締結和平條約的戰後處理外交——的前提下,實證解析中日關系偏離戰後處理外交主題而尋求“友好”或“政治經濟分離”之類實用主義目標的原因,建立由於戰後處理延遲化、曖昧化導致所謂“歷史遺留問題”進而引發1990年代以來“民族主義對抗”的歷史連續性邏輯。老壹代學者如矢吹晉,既有戰後處理外交的問題意識,在中國也有較多的學術交流關系和史料信息來源,所以其研究堅持戰後中日關系史的本來問題意識和過程實證路線,激烈批判服部龍二在《日中邦交正常化——田中角榮、大平正芳、官僚們的挑戰》裏得出的“中國事實上放棄了釣魚島”、存在“日中和解精神”的結論,認為:服部龍二僅依據日本外務省“篡改”過的外交記錄和退休外交官的壹面之詞而不了解或“無視”中方資料,這導致其結論錯誤,甚至“讓人懷疑研究者的道德”。?不過,服部龍二本人在書中有所說明,他為其研究預設了存在“日中和解精神”的前提,強調其研究歷史的目的在於分析“政治領導能力”和探索“應有的政治領導形態”。?可見,他本來就不是做中日“關系”史的研究,而是在日本對中國交涉過程中尋求日本主體性的政治學原理。並且,矢吹晉所說的他“無視”或不了解中國方面的資料,也決定了其研究並非“關系”史而是日本中心主義的政治史趣味。還應該註意到,正如石井明在《記錄與考證:日中邦交正常化、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談判》的前言中已經指出的,中國方面的外交史資料短缺,與研究需要、學者期待差距很大。這種中國史料短缺而日本史料相對豐富的現實,難免導致日本學者趨於日本資料偏向和脫“關系”史而研究日本對中國交涉的政治史轉向。 “關系”史研究關註中日之間的“問題”,當然就在戰後處理即謝罪問題、賠償問題、領土問題、臺灣問題的生成與演變的方向上展開敘事。但日本對中國交涉的政治史就忽視這種“關系”性問題,而關註國際政治的權力所在和國內政治的動力學,其代表性著作如井上正也的《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政治史》。?因為戰後美國對日本有著至高無上的“占領”權力,所以日本不得不服從美國而選擇“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為議和對象,於是形成了日本國內的“中國問題”;但日本選擇與臺灣議和之後就掌握了壓迫蔣介石政權放棄賠償要求的權力,而在中美關系解凍之後日本政界的“親中國派”壯大,“中國問題”轉化為與大陸新中國交涉時有壓迫性的“臺灣問題”,所以中日邦交正常化交涉就成了“日華斷交”與放棄賠償的相互確認。於是可以看到,《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政治史》中幾乎不存在“戰爭責任問題”和“釣魚島問題”的討論,似乎中日關系只存在“臺灣問題”——事實上日本拿與臺灣斷交換了其他問題。不過,在他人主編的《日中關系史》執筆“邦交正常化”部分時,井上正也就當然地重視“關系”而討論“謝罪問題”“釣魚島問題”了,並參考矢吹晉的研究和中國學者的研究,強調兩國對“戰爭反省與賠償要求放棄”的邏輯關系並無共識、戰後處理流於曖昧形式、“歷史認識”沖突必然發生的“問題”連續性。?這證明,改變中日關系研究的日本中心主義偏向其實有待於中國的史料開放和學術繁榮,以使日本學者能夠充分利用中國檔案資料、參考中國學者的研究。
所謂對老壹代學者的權威性超越,並非比較學術水平的本質主義評價,而是根據新生代學者取得了社會話語秩序的知識權威地位所作出的判斷。2003年《記錄與考證:日中邦交正常化、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談判》出版以來,日本的戰後中日關系研究開始形成從未有過的學術繁榮期,並且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獲獎盛況:早稻田大學教授毛裏和子的《日中關系——從戰後到新時代》(巖波書店2006年)獲石橋湛山紀念財團“石橋湛山獎”,香川大學副教授井上正也的《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政治史》(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0年)獲吉田茂國際基金“吉田茂獎”和另壹文化財團的學藝獎,中央大學教授服部龍二的《日中邦交正常化——田中角榮、大平正芳、官僚們的挑戰》(中央公論新社2011年)獲朝日新聞“大佛次郎論壇獎”和亞洲調查會“亞洲太平洋獎”特別獎,巖波書店總編輯馬場公彥的《戰後日本人的中國觀——從日本戰敗到文化大革命、日中復交》(新曜社2010年)獲大平正芳紀念財團“大平正芳紀念獎”特別獎。在這些獲獎論著的作者中,只有毛裏和子較為年長屬老壹代學者,其他三人都是引起很大社會反響的新生代學者。新生代學者對老壹代學者的“權威性超越”就是指他們的學術研究獲得了日本社會主流精英階層的共鳴和權威性儀式認定,這意味著其知識生產將為“中日關系新時代”的新聞輿論生產提供核心思想資源。
1205通過對這種崇敬與友好、批判與蔑視、敵視與對抗的中國觀的梳理,自然使中國處於被觀察、被審視對象地位的敘事結構,形成了強大的日本文化主體性及其中日關系話語權力。但應該註意到,這是由日本學者利用日本史料研究日本人認識中國的知識生產和國際傳播主體地位造成的,所以馬場公彥在其著作的中文譯本前言中非常遺憾地談到戰後中國人日本觀研究的空白狀況,他希望其著作在中國翻譯出版,能成為促使中國學者研究中國人日本觀的壹個契機。21這足以提示人們,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追究戰爭犯罪的國際法實踐並形成大國警察聯盟和平體制之後,在選舉政治的國家和平秩序中,共識過程可視化的傳播政治學取代了暴力決定論的強權政治學,知識、輿論、民意、投票的信息流程已經可以觀察和監測。因此,任何國家欲主張國際秩序,必須以自我認識、國際認識的民族知識生產與他國學術、媒體構成有條理的對話,這種象征互動已經成為全球傳播時代外交的前提,也是所謂“公民外交”的構成部分。22
1205馬場公彥引起中國的學術反響和新聞效應,得益於他既是專業學者,又居於日本學術出版最負盛名的巖波書店之總編輯要職。這種雙重身份經歷使其見解富有知識生產、國際傳播、文化主體間外交等多維度啟發意義,與中國學術界、媒體形成了建設性的知識對話和文化互動。而如果把日本的戰後中日關系研究譜系和出版史納入學術視野,則可以發現“馬場公彥現象”其實是中日關系“脫正常化”而發生“危機化”變態之後日本的出版社與學術界共有問題意識、協調壹體行動的表征,即存在著應對中日關系危機化新常態的日本學術出版——能出版的學術、有學術的出版,激發了日本社會的思想活力,也擔當起知識對話、國際傳播的時代使命。本文考察這壹出版史過程,由此理解日本學術出版的思想邏輯和傳播功能,無疑可構成中國的文化鏡鑒。
1205而考察歷史和比較研究則可以更確切地使人認識到,內容結構獨特的《記錄與考證:日中邦交正常化、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談判》問世是日本出版史上的創舉,推動了中日關系研究的革命性轉折,也反映著日本知識精英階層的國際傳播主體性意識。
1205通過對這種崇敬與友好、批判與蔑視、敵視與對抗的中國觀的梳理,自然使中國處於被觀察、被審視對象地位的敘事結構,形成了強大的日本文化主體性及其中日關系話語權力。但應該註意到,這是由日本學者利用日本史料研究日本人認識中國的知識生產和國際傳播主體地位造成的,所以馬場公彥在其著作的中文譯本前言中非常遺憾地談到戰後中國人日本觀研究的空白狀況,他希望其著作在中國翻譯出版,能成為促使中國學者研究中國人日本觀的壹個契機。21這足以提示人們,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追究戰爭犯罪的國際法實踐並形成大國警察聯盟和平體制之後,在選舉政治的國家和平秩序中,共識過程可視化的傳播政治學取代了暴力決定論的強權政治學,知識、輿論、民意、投票的信息流程已經可以觀察和監測。因此,任何國家欲主張國際秩序,必須以自我認識、國際認識的民族知識生產與他國學術、媒體構成有條理的對話,這種象征互動已經成為全球傳播時代外交的前提,也是所謂“公民外交”的構成部分。22
1205所謂對老壹代學者的權威性超越,並非比較學術水平的本質主義評價,而是根據新生代學者取得了社會話語秩序的知識權威地位所作出的判斷。2003年《記錄與考證:日中邦交正常化、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談判》出版以來,日本的戰後中日關系研究開始形成從未有過的學術繁榮期,並且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獲獎盛況:早稻田大學教授毛裏和子的《日中關系——從戰後到新時代》(巖波書店2006年)獲石橋湛山紀念財團“石橋湛山獎”,香川大學副教授井上正也的《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政治史》(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0年)獲吉田茂國際基金“吉田茂獎”和另壹文化財團的學藝獎,中央大學教授服部龍二的《日中邦交正常化——田中角榮、大平正芳、官僚們的挑戰》(中央公論新社2011年)獲朝日新聞“大佛次郎論壇獎”和亞洲調查會“亞洲太平洋獎”特別獎,巖波書店總編輯馬場公彥的《戰後日本人的中國觀——從日本戰敗到文化大革命、日中復交》(新曜社2010年)獲大平正芳紀念財團“大平正芳紀念獎”特別獎。在這些獲獎論著的作者中,只有毛裏和子較為年長屬老壹代學者,其他三人都是引起很大社會反響的新生代學者。新生代學者對老壹代學者的“權威性超越”就是指他們的學術研究獲得了日本社會主流精英階層的共鳴和權威性儀式認定,這意味著其知識生產將為“中日關系新時代”的新聞輿論生產提供核心思想資源。
1205比較於日本的戰後中日關系研究學術史,新生代學者的最明顯特征就是不再執著於與中國的“關系”,從代表性學者的論著題目就可以看出不存在“關系”二字,這象征性地宣告了“關系”史的消失,取而代之是政治史、觀念史的崛起。在這種意義上,毛裏和子的《日中關系——從戰後到新時代》雖然題為“關系”,但事實上並未特別著力於利用新史料進行“關系”史的知識生產,而是更多地引用學者主張、大眾輿論以及觀察“民族主義顯著化”等象征對抗現象所形成的關於中日“關系結構”的國際政治論,所以書中提醒中國人不要通過“侵略國家”的眼鏡而要“即使不喜歡”也必須“客觀地”看待“實際存在的日本”,特別強調建立中日“危機管理機制”,有著鮮明的現實主義政治學基調。?也就是說,《日中關系——從戰後到新時代》正可謂“關系”史消失的過渡性著作,其後新生代的戰後中日關系史研究則轉型為政治史、觀念史了。
從2003年作為巖波書店編輯策劃出版《記錄與考證:日中邦交正常化、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談判》,到2015年作為學者在中國出版《戰後日本人的中國觀》譯本,作為日本學術出版的代表性人物,馬場公彥壹直期待、推動中日兩國的知識對話,不斷開辟著可持續知識對話的中日關系空間。新時代的中日關系需要中國的學術、出版具有相應的知識生產能力和國際傳播主體性,這種能力對稱和主體性平衡決定信息化時代國家間政治的正常和對等。
三、新生代論著:“關系”史消失,政治史、觀念史崛起
所謂對老壹代學者的權威性超越,並非比較學術水平的本質主義評價,而是根據新生代學者取得了社會話語秩序的知識權威地位所作出的判斷。2003年《記錄與考證:日中邦交正常化、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談判》出版以來,日本的戰後中日關系研究開始形成從未有過的學術繁榮期,並且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獲獎盛況:早稻田大學教授毛裏和子的《日中關系——從戰後到新時代》(巖波書店2006年)獲石橋湛山紀念財團“石橋湛山獎”,香川大學副教授井上正也的《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政治史》(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0年)獲吉田茂國際基金“吉田茂獎”和另壹文化財團的學藝獎,中央大學教授服部龍二的《日中邦交正常化——田中角榮、大平正芳、官僚們的挑戰》(中央公論新社2011年)獲朝日新聞“大佛次郎論壇獎”和亞洲調查會“亞洲太平洋獎”特別獎,巖波書店總編輯馬場公彥的《戰後日本人的中國觀——從日本戰敗到文化大革命、日中復交》(新曜社2010年)獲大平正芳紀念財團“大平正芳紀念獎”特別獎。在這些獲獎論著的作者中,只有毛裏和子較為年長屬老壹代學者,其他三人都是引起很大社會反響的新生代學者。新生代學者對老壹代學者的“權威性超越”就是指他們的學術研究獲得了日本社會主流精英階層的共鳴和權威性儀式認定,這意味著其知識生產將為“中日關系新時代”的新聞輿論生產提供核心思想資源。
通過對這種崇敬與友好、批判與蔑視、敵視與對抗的中國觀的梳理,自然使中國處於被觀察、被審視對象地位的敘事結構,形成了強大的日本文化主體性及其中日關系話語權力。但應該註意到,這是由日本學者利用日本史料研究日本人認識中國的知識生產和國際傳播主體地位造成的,所以馬場公彥在其著作的中文譯本前言中非常遺憾地談到戰後中國人日本觀研究的空白狀況,他希望其著作在中國翻譯出版,能成為促使中國學者研究中國人日本觀的壹個契機。21這足以提示人們,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追究戰爭犯罪的國際法實踐並形成大國警察聯盟和平體制之後,在選舉政治的國家和平秩序中,共識過程可視化的傳播政治學取代了暴力決定論的強權政治學,知識、輿論、民意、投票的信息流程已經可以觀察和監測。因此,任何國家欲主張國際秩序,必須以自我認識、國際認識的民族知識生產與他國學術、媒體構成有條理的對話,這種象征互動已經成為全球傳播時代外交的前提,也是所謂“公民外交”的構成部分。22
所謂對老壹代學者的權威性超越,並非比較學術水平的本質主義評價,而是根據新生代學者取得了社會話語秩序的知識權威地位所作出的判斷。2003年《記錄與考證:日中邦交正常化、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談判》出版以來,日本的戰後中日關系研究開始形成從未有過的學術繁榮期,並且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獲獎盛況:早稻田大學教授毛裏和子的《日中關系——從戰後到新時代》(巖波書店2006年)獲石橋湛山紀念財團“石橋湛山獎”,香川大學副教授井上正也的《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政治史》(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0年)獲吉田茂國際基金“吉田茂獎”和另壹文化財團的學藝獎,中央大學教授服部龍二的《日中邦交正常化——田中角榮、大平正芳、官僚們的挑戰》(中央公論新社2011年)獲朝日新聞“大佛次郎論壇獎”和亞洲調查會“亞洲太平洋獎”特別獎,巖波書店總編輯馬場公彥的《戰後日本人的中國觀——從日本戰敗到文化大革命、日中復交》(新曜社2010年)獲大平正芳紀念財團“大平正芳紀念獎”特別獎。在這些獲獎論著的作者中,只有毛裏和子較為年長屬老壹代學者,其他三人都是引起很大社會反響的新生代學者。新生代學者對老壹代學者的“權威性超越”就是指他們的學術研究獲得了日本社會主流精英階層的共鳴和權威性儀式認定,這意味著其知識生產將為“中日關系新時代”的新聞輿論生產提供核心思想資源。
阿v不卡一本道在线观看 | 日韩阿v手机在线 | 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 97成人网站 | 国产在线观看 | 日本一本道免费视频 | 天码欧美日本一道免费 | 苍井空的大尺度AV片 | 老司机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 性知音方面的影像 | 日本一本道高清码v免费视频 | 99热线九九 | 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 av.97 | caocom免费城人视频 | 国产小视频在播放 | 日本不卡高清免费v | 性导航大全 | 国产色情 |